最近,AI技术因为一件很温情的事件,再度引发关注。如果有机会使用AI技术和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,你会接受吗?
有网友认为,用AI“复活”亲人会让死亡变得不再严肃,也有人认为,善意地使用技术,既为生者留念想,也为逝者保尊严。
一些体验者坦言,在和“复活”的亲人“交流”后,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了释放。心理学专家认为,和“数字亲人”的“连接”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情感得到慰藉,特别是可以帮助那些临终没能相见的亲属做好重要的告别。
专业人士指出,基于目前的技术条件,AI“复活”与老照片修复的性质相似,只是加入了更多互动和个性元素,“复活”的亲人并不包含其生前的记忆,只是一个能互动的“木偶”,不大可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永生。而有尝试者在为“复活”父亲驯化AI的过程中,就确切地感受到了“纵使模仿得再像,‘AI父亲’也不爱我。”
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中曾有这样一句台词:“爱可以超越生死,生命可以因为记忆而永恒。”死亡并不代表着生命的结束,被遗忘才是。“AI复活”是对逝者的怀念,也是唤醒生者对以往记忆的一种方式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数字生命拥有高度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,也不能改变其本质上是一个由代码控制的人造物的事实。我们不能否定“AI复活”对失去亲人的人带来的巨大心理慰藉,但对于这项处在探索期的新技术仍需要抱有审慎的态度。
通过AI技术“复活”亲人,确实对传统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。但一些机构、个人用AI“复活”逝世明星,深情缅怀的名义之下,实则打着引流、收费的“算盘”。“化悲痛为生意”的商业化之路上,隐私的侵犯、对逝者亲属的二次伤害,对公共利益的损害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。
恪守伦理原则、遵守法律法规、彰显技术温度,是技术发展的底线,也是我们面对AI技术应有的理念。贤道认为,应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,给新技术一定发展空间,同时对其使用限制加以明确和规制。贤道管业与您一起守住科技的温度!